景观设计学十篇公海贵宾会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2-26 07:40:21    浏览:

[返回]

  贵宾会官网地址目前全国多数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类专业都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而且大多是专业必修课,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修完该课程后在做设计时,更多从美学和功能方面考虑,生态意识体现不明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一本完全针对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书中的很多应用实例都是从林学专业的角度谈的,比较适合于传统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1]郭晋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领衔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虽然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但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2]对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该教材学习也不太合适。适用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急待完善。

  据了解,由于没有完全适合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也多数只是具有林学或生态学的专业背景,讲课及安排实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等结合较少,因而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不大,不愿意花时间学。

  多数教学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既不能完全偏离于以往景观生态学教材的一般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规划管理),同时又要具有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基于此,结合目前国内主要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和相关专著内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学内容体系。

  (1)绪论。要求掌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景观生态学学派的基本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3]绪论部分是该课程的首堂讲课内容,绪论课讲得成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讲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绪论知识外,最好能简单介绍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点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更为理性和科学,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景观生态学思想来指导。

  (2)景观要素基本类型。要求掌握斑块、走廊、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块大小、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了解走廊的作用及类型。[4]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可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如边缘效应与人类聚居地的选择、河流走廊与滨河风光带的设计、网络本底与城市绿地系统网络规划等。[5]

  (3)景观的总体结构。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观多样性的类型,理解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部分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联系较紧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格局多样性在景观规划设计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讲课时可重点阐述。如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寻求合理的景观配置,在景观规划和管理时考虑物质流的利用率以及营养元素的循环;通过景观连接度和连通性的研究,正确地理解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原理,其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景观中各单元之间的连通性,更重要的是增强景观单元之间的连接度;在修建道路时,为了降低道路对生物迁移的阻隔作用,可以通过建立桥梁、隧道、增加廊道,达到保护生境的目的等等。[6]另外,在讲到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时,可补充古树名木的有关知识。

  (4)景观形成因素。景观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生态学过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五方面的因素。前四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中学的地理课上已学过,讲解时不必太详细,以图片展示为主,稍加复习就行了,而该章的重点应放在干扰因子这一内容上,应掌握常见干扰的类型及其生态效应。

  (5)全球环境问题。修过该课程的学生除了应具备较系统的景观生态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与其他没修过生态类课程的学生相比,要有更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而了解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节俭资源消费和节制发展的生态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景观生态学有关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6)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要求掌握景观生态流的基本观点、基本机制及五种基本形式(空气流、水流、养分流、植物流和动物流),分析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理解景观的一般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的内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本章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有很多知识点都比较实用,如山谷风与露营地的选择,城市热岛效应等。

  (7)景观动态变化。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景观变化的作用力类型,不同强度干扰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理解景观稳定性的特性。本章理论较多,需要补充一些应用性的内容,否则讲课时枯燥乏味,学生没兴趣听。例如结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有关知识,补充“演替顶极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就很好,学生非常感兴趣。

  (8)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系统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同时也是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前提。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景观分类的原则,掌握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工作步骤和基本方法等。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效果较好。

  (9)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求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与原则,掌握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本章内容与其他景观设计类专业课程结合最紧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国内外生态规划设计的经典案例,如德国杜伊斯保北区公园规划设计,中山歧江公园规划设计等。

  就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景观生态学是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若能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巩固该课程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04级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要求运用所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火炉山的景观进行分析评议,提出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先由任课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去现场实地勘察,并邀请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的老师一同现场指导,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现状情况,提出改造建议,撰写实验报告。结果实验很成功,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除了文本外,还附加了规划设计图纸,把改造建议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

  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起组成综合实习,不仅能节省实习经费,而且增加不同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数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公海贵宾会。当然,要使相关的专业课程实习集中一起进行,需要在教学计划里统一安排好实习时间,否则因为时间冲突而引起的调课问题很麻烦。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选择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成绩评定时加大课程论文的比例,可考查学生的文献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应用写作等综合能力;加大平时作业的比例,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作业,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图表和视频等形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教学内容情景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提高讲课的效率。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创造力被束缚,教学风格被抹杀,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解说员,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讲课时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普通生态学,因此在讲课中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生态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景观生态学教师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将生态学的知识和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有责任心的教师,合理的教学内容,优良的教学方法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2]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通常会开设一门课程——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是在建筑装饰公司负责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建筑装饰设计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在负责室内设计的工作中,业主常常会要求室内设计师把写字楼的中庭、屋顶和庭院一起设计,所以,为了满足这些业主和社会的需要,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经常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设景观设计的课程。景观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公海贵宾会,设计范围较广,包括:公园设计、住房设计、道路路绿化设计等等,此外,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手绘技术,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仅为一学期的课程,所以授课教师不能完整的讲解所有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和特点,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将内容进行了删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了屋顶花园、庭院设计等,在植物设计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园林植物学科属性的系统分类的教学方式,主要要求学生在配置树种的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方面的知识。

  数字化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具有时效性,极大的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了景观设计的构想性和交互性,极大的提升了设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所以,它受到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其中,数字化软件是景观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创新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极为重要。景观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将自己对景观设计构想、风格、设计过程、构建方式以及对材料使用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只会打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盲目学习的状况和抵触学习的心理。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在制定设计方向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经常在创作设计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单一的从平面到剖立面、到空间效果设计,缺少对设计场地状况和空间的感受,最终达到的设计效果也往往是缺乏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但是,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弊端,数字化信息技术依靠自身强大的数据库和具有强烈设计感的系统界面,对学生产生视觉上强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景观设计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里面蕴含许多有关景观设计的资料和模型,包括:典型的景观工程、景观材料、设施和景观植物等。学生能够利用这个信息库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已有的景观材料和技术,以便于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其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和操作简单的沟通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信息技术平台使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具时效性,打破了以往单一依靠图纸交流的模式。在景观设计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场地的模型,学生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主题,在借助这个设计场地模型在设计场地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展示空间概况常常会使用到动态漫游的方式,学生利用计算机数据展现出空间展示的有关数据,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和掌握每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和进程,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而提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可以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有一个可视化的功能,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可以通过这个技术一一展现出来,使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更为方便和直观,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时效性,改变了过去单一无味的交流模式。

  景观设计的根本属性是艺术性,它的设计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打造出的景观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景观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但是在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前期,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时间集中和单一、课堂教学先后顺序不合适以及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师和学生影响较大等种种原因,使很多学生对设计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学生往往缺乏对使用材料、工程管理和造价等方面的了解,使自己设计的方案缺少了多种方面的研究和考虑。所以,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将教学大纲设计的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打造出专业性更强的景观设计者。景观设计工程的完成涉及到诸多的方面,需要诸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所以需要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模拟施工的过程,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作出最优化处理,确保景观工程顺利展开,达到理想的质量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景观设计,所以,教师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去,目前我国跟多高校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数字化信息技术,但是还是处于一个不够成熟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景观设计课堂教学服务,还需要高校逐步推进。

  数字化虚拟技术是新型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它最大的应用功效就是能够将多种的学科技术合成一体,通过这种信息技术,学生能够体验到更为真实的景观设计环境。当前,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有,virtools、quest3d、VRP等。为了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为了解到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有关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向同学们展示出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实际设计中的成效。这也是讲解和宣传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系统和完整的介绍之后,这个时候教师经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建立强大的信息库,并且以其自身设计感十足的的系统界面使学生产生了视觉上的共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到信息技术具有传统图纸所不具备的效果,学生经常使用到的SKTECHUP、3DMAX软件制作山河、水流和建筑等场景和模型的时候能够极大的缩短制作时间,并且使场景的画面变得栩栩如生。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信息技术强大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师在景观设计的课堂中应该教会学生对Lumion软件的操作和使用,Lumion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个软件,它能够实现视图的3D性能,为学生展示出真实的演示成效,高水平的图画,并将其高效的结合在一起。Lumion软件能够使学生创造出虚拟实际的真实效果,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惊人的建筑设计成果。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好Lumion软件的操作方法,实现对设计命令、界面和信息库的建立,这样学生才能使用这个软件为景观设计服务。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将SKTECHUP、3DMAX软件教授给学生,强化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当代的景观设计学正处于频繁叙事的时期,并且许多叙事正逐渐演化为宣言的形式,无论是舒缓的文笔还是激烈的措辞。对中国而言,景观在近十年来正逐步成为一个从公众到专业层面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体现了公众对美好景观的希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专业领域对创建景观设计学本体文化的渴望。一个新的事物从不为人知到被公众接受,宣言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除宣言之外,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和社会性实践同样是叙事方式的体现。本体理论是一个学科能够自立的基础,它的不断扩充与发展是学科生命力的体现。对社会性实践而言,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实践,设计行为与社会和自然的各个层面有关。很多时候,本体理论与社会性实践以及宣言叠加在一起就呈现出一种整体叙事的特征。

  关于宣言,查尔斯·詹克斯在《当代建筑的理论与宣言》一书的导言《火山和丰碑》中这样论述到,为什么政治家和建筑学家都写宣言?当卡尔·马克思写《宣言》时,并非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正如他所说,不是诠释这个世界,而是去改变它。于尔里克·康拉德在他的《20世纪建筑的纲领与宣言》(1964年)一书中指出,我们的世界将建筑学宣言变成了可预言的事情。一个建筑学家若不能或不愿做广告就必须要在除建筑之外的媒介中成名。矶崎新这样理解现代主义运动:我们需要从近代艺术是一项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因为是运动,所以要提出宣言来明确其方向,在朝这个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前卫产生了。所谓前卫就是向外界发出宣言,表明自己是走在最前头的,即通过展示一个乌托邦来确定目标,没有宣言的运动几乎没有。即使自己没有宣言,也会有其他人跳出来代你做出宣言,比如印象派和立体派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从未来派开始都是为自己发起的运动做出宣言的。在建筑界,不论是勒·柯布西耶还是密斯都是通过宣言登场的,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宣言将近代艺术运动的形态运用到建筑界中来。构成主义、风格派和表现派都有各自的宣言,一直到包豪斯的功能主义,都是宣言不断。因此把各种宣言收集起来编辑出版,那一定是一部近代建筑的运动史。

  查尔斯·詹克斯运用火山与丰碑这样的比喻来概括宣言,火山寓意情绪的爆发,丰碑代表法规和理论。而火山与丰碑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写宣言?查尔斯·詹克斯认为是危机。他以后现代主义为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带来的环境中紧迫的危机感,而且接下来的每种传统也都显示出类似的倾向。危机,或者说是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预感,是“火山”成为如“丰碑”——纯理论——一样深奥比喻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动机就没有人写下宣言了。

  查尔斯·詹克斯进一步论述到,第一部建筑学宣言或者规范准则是上帝的《十戒》。柏拉图将上帝比喻成“万物的建筑师”,当建筑师们一时兴起做出某一决定,采纳某一理论时,他们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尼采在他的宣言中宣扬:“燃尽你所爱,爱你所燃”,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宣言中也引用了这一句。虽然人们发现罗伯特·文丘里的宣言透着文雅之气,但字里行间仍蕴含着血腥。最成功的宣言,如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1923年),经常称呼读者为“你”,并反复在连接处用到“我们”,知道在创造者和皈依者间建立起一种默契影响力。一部宣言必须亲自将它的思想传达给你。

  关于宣言的形式,查尔斯·詹克斯认为宣言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似俳句一般,有着简洁、智慧和准确的用语。对于当代宣言,他这样阐述,与基督教派或现代主义时代相反,在我们的时代中,我们可以通过讽刺的方式反映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相互否认的宣言之间表现出多元性和辩证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不再可能有纯粹的现代派作品集(如于尔里克·康拉德)的原因。但詹克斯所阐述的这种方式还是被打破了,严肃和直面的宣言依然存在。对西方世界而言,美国的9.11事件后,产生了各种严肃的政治文化反思。无论是反讽还是正面陈述,只要危机存在,宣言便不会消失。

  对景观设计学而言,20世纪50年代的丹·凯利的“设计就是生活”使景观设计摆脱了单纯的审美意义,后来又经历了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和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可以说,当代景观设计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应对危机的学科。从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学学科的定义演变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景观设计学被定义为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1975年称景观设计学是一门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与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工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983年称景观设计学是一门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工的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又申明,景观设计学其内容是灵活的设计,使文化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平衡。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学的定位本身就是一部宣言变迁的历史。这类宣言内容被查尔斯·詹克斯描述为有别于建筑学的第二种类型的火山:我们现在正处于理论对变化的世界、全球经济、生态危机以及文化混淆做出响应的时代。因此第二种类型的火山出现了,它打破了正规的建筑学理论,激起了雷姆·库哈斯、伊恩·麦克哈格以及克里斯蒂安·诺伯洛——舒尔兹的回应。

  其中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发表于1969年,那是个带给西方人环境噩梦的时代,同期重要的与环境主题有关的文章还有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设计结合自然》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将源于生态学的有说服力的总原则与实际的设计方法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在书中,麦克哈格写到:经济价值体系必须扩展成为一个相关的包含所有生物物理过程和人类雄心壮志的体系。在人类谋求生存、争取成功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生态学的观点赋予了他们非凡的洞察力。他为人类——生物圈的催化剂兼管家——指明了道路,加强了人与环境之间极具创造力的适应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种种设计。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叙事方式同样呈现出宣言的特点,比如俞孔坚近期发表的《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文章带有强烈的宣言特征,将危机的阐述和理论准则融合在一起,并且叙事的话语带有感彩。这种宣言出现的原因及方式在查尔斯·詹克斯的《火山与丰碑》中有着印证。而查尔斯·詹克斯所论述的宣言产生的原因——“危机”似乎在中国的程度更深。

  本体理论的传达也是一种叙事方式,什么是景观设计学不可缩减的内核?即景观设计学拥有多少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自足性,从而凭借这种自足性更有力地参与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现代化日程中?这在于景观设计学本体理论的探索。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性问题一直处于持续的争论中。景观设计学存在一系列的理论类型,并且不同的人对什么是景观设计学需要的和适合的理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和批判必须把人文理念、美学法则、社会行为和生物物理与空间的场所现实、生态系统与区域联系起来,以创造能扩展人性的景观(Jellicoe,1986)。

  对学科理论本质性的关注也存在大量的多样性。霍维特(Howett,1987)把她认为的景观设计学中心知识确定为三大区域:系统生态学、符号学和环境心理学。同时回顾最近英美文献的理论著作(斯瓦菲尔德Swaffield,2002),能够确定五个核心主题:设计过程、对于有含义的形式和过程的解释、景观表现、生态设计和美学以及位置、场所和区域的综合。这些范畴横跨很多知识领域,并且连接一系列不同的学科。

  西蒙·R·斯瓦菲尔德将景观设计学的理论知识概括为:客观主义、构成主义和主观主义三个类别,这几乎囊括了景观设计的知识。

  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假如有一个随后提出的合适方案,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知识(真理)。它符合传统自然科学的方法(斯瓦菲尔德Swaffield,2006)。对知识的效用而言,客观主义是带有工具性和预示性的,理论观点的实例是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景观设计学中的实例是心理物理学和认知模式、感知和景观生态学。其中景观生态学(Forman,1995)是景观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景观设计学本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景观设计学的基础学科。景观生态学决定了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客观性的。客观主义的典型的研究方法论包括试验法、准试验与调查。研究方法则是测量法、问卷调查、空间分析和后占有评价,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数学符号,并带有文字解释。

  构成主义(常常伴随着前缀词“社会”)假设可能存在一个“真实的”物质和社会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将不可避免地由社会环境所塑造(建构),它支撑了一系列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断被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采用。景观过程的组织,和对景观特征以及场所精神的理解(Jakson,1997)是与构成主义范例结合更紧密的理解性范畴。社会构成主义是解释性的,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包括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实用理由、解释学、批评理论、象征的相互作用和现象学。在景观设计中用到的实例包括:设计过程、生态美学、模式语言和场所精神,这四个实例几乎涵盖了与实际设计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其中,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主体,有着自己的评价体系,美学受到生态伦理的影响带有了伦理性,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带有了社会责任。模式语言,也即适应于景观设计自身的语言体系,也是景观的本体语言,有别于其他的设计实践,如建筑设计。场所精神,一直是景观设计学所强调的概念,虽然其更多地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场所精神也较难解读,需要运用感知来描述,但场所精神还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上四个实例,同样是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的组成部分。社会构成主义典型的研究方法论包括行为研究、讨论分析、历史地理、人种学。研究方法则包括观测、访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设计专家研讨会,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文字叙述,带有描绘性图表和照片。

  主观主义主张所有的知识都以文化性和个性的方式界定,我们仅仅能够知道我们的文化和经历预先安排给我们知道的事情,关于真实世界和客观知识的想法是一个谬误。这一思想方法在高雅艺术和人文学科中广泛流行。关于“表达主义”理论(Thwaites,1995)和“批判性的视觉研究”(Dee,2002)的提议就是主观主义观点的例子。主观主义是批评的,理论观点的实例是:批评的质询、后结构和女权主义。景观设计学中的实例是“表现主义理论”“批评视觉研究”。典型的研究方法是修辞学和论证,研究方法是文学结构、图形试验、批判反思和创造性干涉,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各种媒介——文字、图像、听觉和表演。依赖于主观主义而产生的理论也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本体理论之一,从批判反思到理论的准则,都受到主观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科的定位,发展还有历史和现状的批判性反思。

  斯瓦菲尔德推崇的是构成主义方法,认为构成主义方法是将理论和批判联系起来的途径。社会构成主义既包含着客观主义的内容又包含着主观主义的内容。社会构成主义有可能占据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例之间“桥梁”的位置。社会构成主义对一个学科的帮助之一是它能够适用调查理论、知识形式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社会构成主义”的分析框架强调集合知识,采用该框架把批评家当做对个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以及学科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协调人。

  我们借用斯瓦菲尔德的框架将最观设计学的知识并置在一起,便可以发现,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带有众多社会学的特点,并且在许多层面上依赖社会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景观设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人类与自然的矛盾问题,特别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理论之一——生态学,其本身就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系统之间矛盾的产物。这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为什么景观设计学的众多理论很容易呈现出大叙事和宣言的特征,特别是在当下人类发展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

  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实践,其责任在于为人类营造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与社会、人的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建筑学的社会责任,一些理论家如塔里夫认为在某些历史关头,当建筑语言探索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时,建筑师只有勇于挑战自身行业的传统限制,积极介入城市规划甚至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层面的工作才有可能使建筑的智识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景观设计师的表达似乎更加干脆。景观设计师HideoSasaki在谈到景观设计学的发展时这样表述:“要么致力于人居环境改善这一重要领域,要么就做一些装点门面的皮毛性的工作”(1952年)。最具代表性的是伊恩·麦克哈格,他这样认识景观设计职业:”人们必须得听景观设计师的,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规划的真正含义。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也不要问我关于花草的事情以及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关于这些问题你尽可以马虎对待,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以及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Miller&PardaI,1992)。卡尔·斯坦尼兹这样阐释自己的工作:”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所规划的景观有着越来越深入的理解,其政治也越来越复杂,因而我们所做的规划也会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大多数人既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但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我们就很有必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些情况,否则他们将不会做出改变以避免危险。”景观设计学被定位为应对人与自然危机的一门学科,其中设计实践中的众多不可见的因素,特别是生态学上的意义,使得实践本身需要具有完备的解释性,叙事从而随着作品一起出现。

  中国当前具有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实践,除以物质的方式在现实中存在之外,在很多时候呈现出话语叙事的特征,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成为设计表达的要诀,当然这并不削弱作品本身的品质。很多时候,作品带有宣言的意义,并且对社会现实和当前设计状态起着警醒的作用,而且还带有启蒙式的色彩,作品自身的形式也逐渐演化为带有隐喻的符号。

  分析几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当代作品便可以看出这样的特征,这里以俞孔坚的几个作品为例。他较早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园从形式、空间到美学的演绎,都堪称经典,他赋予作品的概念“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同样具有修辞学上的意义,“野草之美”本身就是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在接下来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案例,作品表达的理念是将“书声融于稻香”,而在不断的叙事与表达中,稻田成了一种独立的符号,一种将景观赋予生产功能的符号。同样的场所和构图,由于景观主体材料的改变,由需要维护的植物置换为具有生产功能的水稻,设计从而演变为一个可持续的宣言;浙江永宁公园被称为“漂浮的花园”,作为一个运用生态防洪理念建成的景观案例,漂浮意味着不定,人与自然在退与守的博弈中实现了一种平衡:最近的作品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理念是“最少干预,绿阴中的红飘带”:首先,红飘带随机的形式实现了对场所中树木的合理的避让,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的关照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其次,作品将符号和隐喻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红色在中国隐喻着活力和生机,在这里隐喻着城市,而这一色彩对于场所的使用者或者说主人,对城市充满美好期冀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当地居民,具有符合语境的审美意义,就如同罗伯特·文丘里的《向拉斯韦加斯学习》中所表达的民间的寻常的活力。

  上述系列作品都在讲述着什么,就像建筑师刘家琨的《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叙事变得与设计作品本身同等重要,这也是当前中国景观设计实践的显著特征。

  以沈阳市第七中学校园为例,指出中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交往空间的问题;从环境使用状况评价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及方法;提出核心观点,即景观设计应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应该关注现有环境再利用的问题。以此为中学校园环境的提升做出努力,为普通中学校园设计项目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与借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确立,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中学教育快速发展,然而校园环境的发展却存在滞后现象。我国中学校园普遍存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以运动场地等同全部校园环境和对环境使用的选择度较低等方面。由于普遍用地受限,校园建设往往优先确保校舍及运动场地[1-4],这就导致大多数中学校园环境被平坦空旷的塑胶运动操场所替代,学生在课间活动时“无处躲藏”,暴露于“冷冰冰”的运动操场之上,缺少多种类型的交往、活动空间,致使环境利用率低,校园使用状况不佳[5]。中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身心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拓展类型丰富的活动空间,以环境服务于教育,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6-8]。

  沈阳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七中”)坐落于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学校占地面积约23万m2。校园内主要用于学生户外活动的场地为塑胶运动操场,约占校园总面积的70%。七中校园空间大致划分为入口区域、塑胶运动操场及围墙休闲绿带三部分。由主入口进入北侧有一处木廊架花园,但由于距离主教学楼及中心操场较远,导致此处使用率低。入口区域还包括校园西北角一处空地及狭长地带,主要用于停车,基本无学生活动。塑胶运动操场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由中心跑道、内侧足球场和篮球场构成,边缘设置篮球架及高低杠等少量运动设施。由于开敞而无遮荫,塑胶运动场的使用除课间操外几乎以学生的短暂停留和快速通过为主,反而操场边缘荫凉地带的运动设施使用率较高,但完全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围墙休闲绿带是以校园围墙为边界的绿化休闲空间,于校园主入口进入位于其南侧形成双L形,与教学楼相对包围中心操场。第一个L形围墙半包围塑胶篮球场地,其边缘地带以间隔种植杨树及环绕树池的防腐木座椅为主要设施,有使用价值。第二个L形围墙半包围中心塑胶操场,边缘地带3~7m空间以绿化为主,植物生长情况较差,没有设置学生活动空间。整个墙面延展面较长,墙画现已脱落,破败不堪。笔者把七中校园分为4个区域,使用率逐渐递增(见图1)。1为入口区域,以展示、停车及人群疏散为主要功能,场地现状不适合设置学生活动空间;2、3为塑胶运动操场,是学生课间操、运动的主要活动空间,但场地现状无法为学生提供趣味丰富且优质的活动环境;4为沿墙休闲绿带,是学生活动最密集地带,但现状交往活动空间少,运动设施陈旧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

  本次设计为七中校园内双L围墙景观带,也是七中校园内唯一可以进行空间拓展的区域。设计将从校园环境的使用状况出发,解决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校园环境质量为目标,使环境发挥育人功能,创建功能完善且适宜性强的中学校园。

  1.设计原则(1)经济及可持续设计原则。经济及可持续设计原则就是对校园内保存较好的景观设施、植物等予以保留,并且在改造设计中充分利用,让它们在新环境中继续发挥作用。通过实地考察,七中现存景观设施包括防腐木座椅11组、运动设施包括篮球架6处及高低杠3处,设计将全部保留此处设施,并且在改造设计中让它们融入新环境。校园内现存植物有乔木27株、灌木若干株。设计将乔木全部保留,同时充分考虑生长状态较好的灌木,对于对设计影响较大的植物则采取先移栽再回植的方法(见图2)。(2)功能、空间最大化原则。七中校园空间局限性较大,设计将在有限的条件下争取校园功能及活动空间的丰富与完善。七中现有校园环境“直白”,空间层次较差,导致校园缺少交往及活动空间,因此使用效率不高,不能满足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设计基于有限的空间并最大化地拓展校园功能、活动空间,将具有校园文化属性的信息栏、读书廊等功能植入新空间,并改变原有运动设施单一的情况,以更多种类的运动空间丰富青少年活动,校园功能、空间的丰富完善可以促进校园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更良性的互动与交流。(3)艺术设计的原则。艺术设计的原则即以艺术的手段解决七中校园存在的问题。七中校园内最突出的视觉问题为现存边界围墙,现状围墙过长并且暴露,表面墙画脱落,呈现出陈旧且破败不堪的状态,与周围环境产生视觉上的不和谐。设计据此提出“功能艺术化”的方式,将边界墙与多种功能、景观元素相结合,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完成边界墙的视觉转换,变不利为有利,形成校园内一道集功能与艺术于一体的“风景线.设计方法针对七中校园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需求,笔者在设计中运用整体规划法、功能分段法和使用测评法,提出“一廊四段”的规划思路,即首先着眼于总体科学的规划,其次细分空间功能,最后以空间的使用状况作为环境评价依据,完成对校园环境的改造提升。(1)整体规划法。整体规划法,即整体考虑设计区块内部,以及其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性,提出“一廊四段”的规划思路,也就是以“一廊”贯通,统筹四段功能空间。首先,运用此方法界定了一个崭新的活动区域,其次,将视觉与功能统一,最后在统一区段内具体划分四段功能空间:信息廊、休息廊、读书廊及乐活运动廊。(2)功能分段法。笔者将设计区域统一于“一廊”之下并进行功能细分。首先,从校园入口起始第一段为“信息廊”。将信息窗与原有围墙相结合,既能解决功能需求,同时又能美化校园围墙,并且在保留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木廊架,从结构上利用原有围墙做支撑,也符合校园本身用地缺乏的限制条件,这样既不破坏场地原有功能,又在美化围墙的同时延展景观功能空间。其次,从校园入口起始第二段为“休息廊”。该段设计条件相比于第一段略为宽松,有相对充足的空间可以被利用。设计用绿化灌木将原有功能空间与新增功能空间进行分隔,在美化围墙要求的前提下,在保留原有设施的原则下,以景观设计的手法形成校园中一处闹中取静的课间休息廊,以促进校园内休息、休闲、交往等活动(见图4)。第三,从校园入口起始第三段结合校园看台功能做“读书廊”。该段现状为植物带,无活动空间,靠近中心跑道有三架单杠是此处唯一的活动设施,从校园边界至中心跑道约10m范围可做景观设计。考虑到该段边界建筑物非七中校园所属,且该段设计范围最宽并且正对中心跑道,因此,设计在原有边界3m内做植物设计,同时衬托并软化新景观墙以重新界定校园边界,在保留原有乔木的情况下结合新景观墙设计木廊道,并形成校园内最私密安静的区域,以拓展读书、休息、交往等功能。同时以植物分隔,并在靠近中心操场区域设计两段看台逐步与中心操场形成空间的过渡以及功能的递接,丰富景观层次及功能空间(见图5)。最后,从校园入口起始第四段为“乐活运动廊”。该段现状是一条植物带,无活动区域。设计仍以绿化带分隔空间,这样可以使原有场地与新空间相对独立。绿化带内侧保留原有卵石小径,增加活动空间,配套多种类型的运动设施。此段利用植物设计与信息栏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美化围墙的作用,且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同时信息栏又与新增的运动场地相结合(见图6)。(3)使用测评法。运用使用测评法来完成校园环境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传统意义上设计的完成以图纸的绘制结束及施工的完成为准,因此忽略了新环境的使用情况评价。然而景观设计应以服务于人为目标,是否能够激发使用者积极正面的行为、能否与环境产生互动,应该成为设计完成的依据、评价设计好坏的标准[9]。笔者在对七中校园设计之初充分调研、寻找核心问题、提取环境使用现状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原则及方法,最终以对环境的使用测评完成设计,拟出《环境设计使用评价表》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对校园新环境使用情况做出监测,最终建立完整的设计档案。

  中学校园环境应该充分考虑使用群体的特殊性,应该协同素质教育并发挥“环境育人”功能[10]。因此,中学校园景观设计应该基于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使用要求,以校园的使用状况为依据,以激发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目的。笔者以七中校园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该项目的总结提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思考方式、方法及步骤。设计的核心内容应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计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使用评价及测评体系,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环境如何被利用上。

  [1]雷凌华,龙岳林,胥应龙,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探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4):231-236.

  [2]陈杰.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变迁[J].山西建筑,2012(12):18-20.

  [3]李瑜.开放性有机性可意象性:浅谈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策略[J].城市建筑,2007(3):41-42.

  [4]潘狄明.我国普通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高薇,朱晓宁,宋力.中学校园景观使用状况评价研究:以辽宁省实验中学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5(6):103-104.

  [6]刘阳,魏薇.寓教育于校园:世纪阳光花园中学规划设计[J].工程与建设,2007(6):14-17.

  [7]马特.浅析当代中学的人性化教育与学校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9(10):852-854.

  [8]李彬彬,杨晓川,汤朝晖.中学校园的整体性与集约性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2(2):46-48.

  [9]马库斯CC,佛朗西斯C.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景观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需注重声景学的合理应用,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的感染力。因此,根据园林景观设计的各种要求,充分发挥声景学的作用,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合理性、科学性,对于更好地提高园林艺术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对园林景观设计分析发现,噪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2个:一是交通引起的噪音。通常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受人口密度大、交通量大等影响,导致园林景观的交通噪音较大。二是人为方面的噪音。一般城市人口较多,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公园、休闲场所的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因而会出现较大人为引起的噪音,给园林、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干扰。

  根据当前园林景观的整体情况来看,其设置有很多智能音响系统,可以为人们沟通、交流等提供更好环境,并且其是在某个时间段固定播放的。但部分民众不喜欢接受这种音乐或广播,特别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的音乐风格也不相同,在长时间影响下,被一些人看作是噪音。

  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不同的环境有不一样的声音需求,如比较狭小的空间中,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选择声量较小的轻音乐,或者在动物较多的地方播放,才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也不会给植物健康生长带来影响。所以,园林景观设计中,声音的类型不需要太多,并应选择合适场地相适应的风格,才能确保声音、环境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各种园林景观中,人们游玩、散步是为了放松心情,但很多时候人们喜欢通过静态的方式来聆听,使得人们只能跟随设计师的想法来思考,并没有对人为声音给予高度重视。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们嬉笑的打闹声、划船的水浪声等是声景学的范畴,可以作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以使园林景观更具有生命力。

  对当前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除了上述声音方面的因素,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因此,在实际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声景学的合理应用应采取以下策略:

  在比较出名的园林景观中,人员容纳标准是有规定的,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才能更好地提高声景学的应用效果,并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性,从而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效果。与此同时,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特殊区域的声音有一定限制,以达到人性化、规范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整个环境的质量。例如:休息区、垂钓区等,声音限制有一定标准,需要游客、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室外的交通噪音,需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避免车辆进出声音过大,或者是严禁大声喧哗,才能有效减少负面噪音带来的影响,从而促进交通更加规范化。

  在合理应用声景学时,想要增强自然声音带来的效果,需要注重自然声的科学设计,特别是雨声、风声、虫鸣、鸟叫等,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使水声、动物声音更加和谐,从而促进园林景观设计效果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合理设计园林景观时,科学设计假山的比例,并在湖里饲养一些青蛙、鱼类等,可以使自然声更加优美,对于提升园林景观的欣赏价值有着极大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内容比较丰富,文化类型非常多,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声景学的合理应用需要注重当地文化的合理应用,才能使其具有独特韵味,并充分体现当地的景观特色。通常情况下,园林景观的各种事物都是静态的,可以将动态的文化内容添加进去,如戏曲、民族舞等,不但能让观赏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内涵,还能增强园林景观的文化气息,从而在休闲娱乐过程中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水平。

  之前,需要做好全面的调查、勘察、采访等工作,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人们对声音的看法、感受等,并掌握声音的组成类型、形式等,才能设计出人们比较喜欢、赞赏的某一种或几种方式,以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与此同时,加强游人之间的互动,合理设置声音采集设备,尽可能多地创作新的景观,对于加深游人的印象和提高赞赏度有着极大作用。由此可见,将声音隐藏在某个位置,可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并且声音和景观的完美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环境,不但能增强游人的观赏主动性,还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总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声景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同时,现代建设中,园林景观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有着紧密联系,需要注重声景观的多样性、多元化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园林景观价值,最终促进人、自然、社会更加和谐。

  课程系统讲述景观设施设计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环境设施的设计特点、景观设施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各类设施设计要求,为后续景观设计课程做好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需要强调景观要素的组合,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1)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性训练课程之一,是过渡到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其最终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能够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环境设计场景作品,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设计元素来表达概念与思想的结合,这才是本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2)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学生对设施与环境的结合与创造,在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教学上要注重设计思路的传达,这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的指导思想。

  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景观设施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建立专业的设计意识,为后续的相关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专业能力提高重要的知识储备。本课程将章节内容分成为若干知识点,将课程内容转变为可操作的课题设计,使学生充分掌握并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内容。课程由绪论和八个分课题组成,分别是: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概述、景观设施的设计和展开、构筑物小品、水景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环境景观标志与雕塑、健身和体育设施。课程具体内容的实践环节如下:(1)现场教学(实践环节):设施场所参观实习①目的:现场体验设计环境的空间、尺度及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要点②形式:设施场所实地现场参观考察③考核方式:考察报告(2)快题设计(实践环节):单体设施设计训练①目的:单体设施设计快速训练,训练次数为三次,可选类别(构筑物小品、水景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标志与雕塑类设施、健身和体育设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迅速掌握单体设施周围环境特点、尺度、比例、设计要点。②形式:设计教室训练③考核方式:图纸评阅。(3)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成组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①目的:课堂进行成组景观设施设计训练,将前面设计的单体作业设定一个场景(小区、校园、公园、广场等)成组设施设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次数为两次,通过训练迅速掌握设施周围环境特点、各个设施尺度、比例、设计要点②形式:设计教室训练③考核方式:图纸评阅。(4)课堂讨论(实践环节):作品分析与讲评①目的:将前两次成组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在全班同学之间相互评图,促使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在学生评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师点评,促使同学快速掌握各组设施所在环境的设计要点。②形式:设计教室学生互相评图及教师点评。③考核方式:图纸评阅及学生答辩。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现场观摩教学、景观设计精品案例参观讲评、课程调研、社会企业实际教学设计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专业设计能力。(2)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课程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实行个人实训、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分层次消化课程内容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课程重点的内容通过理论讲述、初步设计、强化训练、分析总结等分层次进行消化理解。

  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做五个课程作业,课程作业以个人作业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小组合作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有独立的工作和观点。课程作业内容包括:场地调研、观点论述、方案设计等。五个课程作业包括三个主要景观设计要素的单体及环境设计,最后两个设计课程作业是将前面设计的单体作业设定一个场景(小区、校园、公园、广场等)成组设施设计,关键体会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堂讨论的内容基本为思考题,同学自己有问题的可提出来进行讨论。另外在课程中间设置期中课程作业讨论会,将课程作业的阶段成果用来讨论和汇报,用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研讨,讨论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仅仅作为引导。

  在本期结束时,每个人都需要提交五份设计稿,并选择其中一个组合设施设计作主题汇报。考核成绩综合课程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调查的项目成绩给出。每人的汇报严格控制时间,促进学生提高设计思路的口头表达能力。

  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这次的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学生设计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改革,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了逐步充实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水平也逐步提高,本次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总结目前国内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利与弊,并且结合学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以培养高水平设计人才为景观设施课程教学的核心宗旨。并研究制定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评价模式。在景观设施在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讲授、实践辅导、现场调研、教学研讨、设计实习等不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全方面激发学生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1.课程研究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建议。(1)目前的实践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优秀作品资料目前还只能在课堂上欣赏,每次携带非常不方便,而且课堂时间也比较有限,考虑做成电子案例供学生课堂使用。另外,有些景观实践基地相对比较偏远,交通不太便利,学生往返和现场讲授观摩的总体时间比较长,同目前的教学时间安排相矛盾,今后需要调整。(2)目前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还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要求,今后可以考虑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师生之间可以实现网络互动,效果会更好。(3)教学方法还有还有待完善,教学过程中的辅导答疑和小组讨论环节需要不断健全和规范,需进一步完善课程的系统性教学引导,加强本课程与前期课程的联系。

  2.课程教学思考与进一步工作设想(1)深入研究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优化与整合,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2)完善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补充学习资料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途径。(3)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料整理工作,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4)继续整理学生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的优秀作品,并编辑成册。(5)继续收集本课程当前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形成较好的课程案例资料库。(6)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吸收相关院校景观设施课程中教学改革经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专业相关课程中进行运用。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国内高职高专类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构架中,专业学习开设有大量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课程,整体侧重于室内方向教学。新形势下,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景观设计是一个大的学科概念,是一个涵盖了生态、科学、艺术、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其根据内容和尺度的不同,主要分为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两大方向。相较于建筑、农林、艺术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多数以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为主,学生不可能上完这门课就能成为景观设计师、景观规划师、植物配景设计师。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传统课程,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让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值得思考。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与行业需求培养学生。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泛而不精、就业定位不明确、毕业生就职后发展潜力欠缺等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在定位上应有所侧重,突显专业特色。国内的建筑、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更为注重科学、技术、地形、植物等角度,所承接的空间体量偏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学科性质,以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来把控,设计体量相对较小。由于未受过系统的城市规划、建筑室外空间设计相关课程的训练,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控制、指导和管理规划的实施,学生对空间尺度的概念相对模糊,难以把控较大的空间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训练定位是小体量的景观设计。可以考虑与公装、别墅设计等相关课程进行联动,如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别墅设计中的室内外景观部分以及小体量的庭院、花园设计等,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整体认识。

  高职教育强调就业,但在近年来略显浮躁的就业市场氛围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短视现象。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型人才的培养,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论基础、忽视设计思维的培养。从长远来看,抛开理论谈技能也是不现实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景观设计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掌握最基础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如景观设计规律、中外园林类型及特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硬质景观设计、铺装材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对庞杂的景观设计理论进行取舍和提炼。

  有些学生在做景观设计方案时经常会问教师:“我这块空间比较空,放个什么好?”方案设计成了“填空间”,为了设计而设计,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都讲不清自己的设计主线和设计思路,更不知道自己的创新点在哪儿。针对这个现象,教师要做好景观设计教学的抓与放。抓好前期方案设计部分,即方案设计的前期环节务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创意点,理清思路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设计方案的展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文提到的案例正是由于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自主性不够,过于依赖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践时要明确一个观念——设计事关功能与美感。除去功能与尺度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在中后期的设计表现要注意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不能过度干涉。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艺术审美、设计基础相对较弱,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优秀景观设计案例的方案构思、平面布置手绘稿,供学生临摹学习,这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设计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一些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手绘表现的相关课程,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高职学生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短时间内很难整体达到要求;加之专业课程方案表现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在进行景观方案构思时,大多直接借助AutoCAD软件绘制平面图,设计思路未厘清就直接进入绘图阶段,这样的方案难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控。所以,在课程的方案表现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方案的前期构思阶段借助手绘的形式,以点线面表现景观元素、流通线路、区域划分等。这样学生能够快速理清思路,对平面布局有直观、清晰的表达。在方案经过反复推敲进入细化阶段后,对于方案的平、立、剖面图,学生就可以借助AutoCAD软件快速完成。3dsMax软件建模、渲染、出图耗时费力,而Sketchup软件相对来说更加省时、易于上手,建模流程简单易懂,能使学生更专注于设计本身。因此,效果图可以考虑用Sketchup软件完成。

  以往的授课形式往往依赖课堂,强师的主导作用。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针对景观设计这门课,教学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景观材料、施工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这种动静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的教学环境单一,教学多集中在教室或机房。“走出去”教学即走出课堂调研参观,由教师带领学生去景观区域、公园、广场、公共绿地、景观带等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实地对景观元素、造景手法、植被景观、施工材料等进行详尽讲解。外出调研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下堂课对调研的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能使教学成效更高。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与就业需求形成了无缝对接,这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的一大重要指标。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岗位需求构建教学知识体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一个不断完善、逐步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重点,对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技能方面(计算机辅助绘图、施工图绘制、材料等)着重训练。其次,可以邀请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本校往届毕业生回到课堂中,针对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经历与经验,给新生上一课,这种“过来人”现身说法的形式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岗位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也能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更多的思考。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一些国际大赛的优秀案例,可以让学生体会设计师的创作思路,学习设计方案的表现手法。这些行业前沿的风向标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岗位需要,通过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明确课程能力目标,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出技术扎实、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1]何贤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山西建筑,2008(7).

  [2]张佳妮.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讨.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

  伴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景观环境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设计教育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但是,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我国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景观设计队伍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范围内关于景观设计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还非常少,关于景观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景观设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建立在“园艺”,“景观建筑”,“造园”,“风景园林”,“环艺”等概念之上,涵盖更为广阔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设计艺术。

  景观设计专业在不同院校进行开设,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都没从景观设计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角度出发合理定位景观设计教学。景观设计教学结构与专业定位不合理。

  课程作业缺乏创意,较多学生面对课题作业,喜欢借用优秀案例直接模仿他人的设计与创作公海贵宾会,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动脑筋,方案平实,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高校里的专业设计教学固然与社会上的设计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与工程实践不完全相同。过早或过分的依赖工程实践,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未免会适得其反。

  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是深入进行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在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景观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常用设计策略、审美观念以及景观设计理论前沿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与掌握,从而为日后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现代景观设计,其核心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规划三大块综合而成。在景观设计教育上来说应该改变各大院校的群雄逐鹿“三国格局”,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应当把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为园林、环艺、规划、建筑等整合基础之上的一种新专业。在教学目标中,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的设计学科的教学大致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践课几部分。但是,我们目前高校基础课的开设与专业课的教学脱节现象尤为显著。

  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创新思维发展与专业的基本功。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达到了教学目标。在专业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在后期学生的设计方案大多数还是缺乏创意,有的甚至出现审美问题。因此,在后期的专业教学阶段,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前后贯通,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业得设置可以灵活多变,不要一味的与实际工程结合。

  景观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景观需要的重要基础,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十分必要。景观艺术设计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从而逐步构建一个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对景观设计教学的要求。

  [1]王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与时代(上),2010(3).

  [2]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9(3).

  [3]郑丽屏等.城市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

  2003年4月,在北京大学成立“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之际,俞孔坚和李迪华先生编辑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一书,并于9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学科与教育的论述和资料。国际风景园林师协会(IFLA)主席法加多(Martha Cecilia Fajado)为该书作序,予以推荐。此书适应了当前繁荣发展的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实际需要,势必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拟议发表此书编者所撰写的“导读”的审稿过程中,我刊的几位资深编委为此发表了一些审稿意见,适恰反映了学科迅速发展中业内专家深入思考和学术思想的活跃。我刊征得作者和编委本人的同章,现一并发表,供读者参阅,并欢迎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发表意见,将讨论引向深入。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1];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2、3];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4]: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晶,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本书所强调的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5、6]。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入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景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Olmsted)干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8],奥姆斯特德坚持用景观设计师,而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这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且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对应于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绝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章义上的风景问题) 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上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gardening)。

  正如算术之干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称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 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奥姆斯特德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麦克哈格(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

  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对待脚下土地的敬畏、归属与认同(神)。

  园林景观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技术、种植些花草树木,来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丽自然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现在,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产生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里,设计师就摆脱了传统古典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探索新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以此来将其与古典园林和欧洲的规则图案区分开来。园林景观设计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其新的设计风格就已经基本形成,逐渐走上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舞台。之后,园林景观设计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在原本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新鲜的设计元素。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设计风格。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也必然会有更好的提升空间,设计的思路将更加开阔,从而逐步迈向多元化。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初的时候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比如说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其中主要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自出现开始,其思想就逐渐地融入了一些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当。

搜索